【茶道史话】

卢仝茶香飘玉川

卢乃礼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是古代中国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已成为中国的谚语。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梁实秋在《喝茶》中说: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推茶是尚。所以,中国人,极少有不知茶、不饮茶,或不备茶待客的。
  从前,我只知茶有红绿、寒暖之分。或说得上名茶的一串名字:铁观音、龙井、信阳毛尖、云南普洱……口感味觉,总入口大略,非极苦即生涩。
  再说茶道与文化,由来源远。一部陆羽的《茶经》足够学者志追,一首卢仝的《七碗茶歌》成为千古绝唱。诸多史册典籍中,还有大量茶诗词、茶曲赋、茶画、茶书法等。就算绝无知茶的人,在互联网四通八达时代,也不难得与各类文化联姻的茶之因由。将茶与道与文化相连,赋予品质思想,实属人生常情常态!我极反对独将茶风绑定文人士雅、人性等次,未免哗宠!茶本先天物,乃平地或高山处草木枝叶。难道,只有王者尊侯、才人文客品得深蕴意味,识得性情灵光,悟得人生甘苦吗?
  一直在想:世界上有没有一种茶,遇众口都调,遇众口都被乐得陶醉,不舍其味呢?

今年五月的最后一个周日,我和同事应邀参加九里沟老兵工酒店开业庆典活动,在这里让我着实的大饱眼福。夏日的茶园,如诗如画。整片用大棚覆盖的茶园里茶树青青,生机勃勃,一垄一垄错落有致地铺展开来,远眺,茶树连绵起伏;近赏,茶香沁人心脾,不由让人想起茶仙卢仝的《七碗茶诗》“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

据文旅集团董事长邱英平先生介绍,占地约300亩,是黄河以北屈指可数的生态茶园。茶树生长过程中,坚持人工除草、山泉灌溉、生物制剂治虫,是真正的良心食品——生态茶。公司旗下的卢仝茶叶有限公司,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休闲生态农业旅游为一体的国有独资企业,隶属济源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卢仝茶·问道”、“卢仝茶·悟道”、“卢仝茶·得道”三个系列的绿茶产品以及“红脊梁”红茶产品。董事长告诉我们,目前我市不仅在思礼郑坪和王屋清虚有两大种植茶叶基地的8大卢仝茶品牌。而且有制茶体验厂房、茶文化展示厅等。在这里,客人们可以了解到卢仝茶园的由来。听了董事长的介绍,不禁为我们家乡济源又一张名片——茶仙故里、魅力济源的茶文化而骄傲。

济源,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1200多年的种茶、制茶、喝茶的历史,使济源的茶事、茶人、茶品在众多的茶乡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2013年,中国卢仝文化之乡正式挂牌,卢仝故里实至名归。“卢仝煎茶技艺”跻身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2017卢仝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卢仝故里品牌在国内外的声名鹊起,广为人知,济源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茶乡。

卢仝茶,天生丽质,一尘不染。她来自大山深处,生长于远离尘世的高山之巅,成就于心无杂念的茶人之手,如诗如画,似梦还真,是茶中的珍品。著名的九里沟景区,境内山苍水碧,云蒸雾腾,数座千米高峰连绵蜿蜒,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一望无垠,世外仙姝般的卢仝茶苗,就在这里餐风饮露,受天地之灵气,拔节生长。那青翠欲滴的鲜叶,经过了摊青、揉捻、造型、烘干等制茶工艺,最后变成了仪态万方的卢仝仙茶!看一看,赏心悦目,闻一闻,清香扑鼻,品一品,甘洌爽口,啜一啜,口齿生香,喝一口,沁人心脾!有诗为证:“绿水青山九里沟,卢仝佳茗人间情,大山深处蕴有机,好茶来自仝故里”!

   2017年的秋天,秋意绵绵。筹划多时的“卢仝仙茶楼”开张了。茶香,店美,人亲,合着“千年古镇,卢仝故里”悠远古朴的意境,禁不住让人想起唐诗人•刘禹锡的诗句,“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按现在公认的说法,卢仝出生于济源,由于常在玉川泉边煮茶,自号“玉川子”。爱茶的人,都喜欢选水,卢仝也不例外,除了玉川泉外,他还钟情于九里沟里的山泉水,并在那里置田暂居。那片地方也曾是汉代商山四皓的活动范围,据说其《紫芝歌》就是在这里写就的。“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而肆志”的洒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性格决定命运,肆志的卢仝注定是贫寒窘迫的,甚至穷得连饭都要靠人施舍。朝廷两次征他为官位五品的谏议大夫,给他提供了一个衣食无忧的机会,但这个争气不养家的诗人却辞而不就,毅然选择了和家人一起喝西北风。当然,他也有“欲结尘外交,苦无尘外骨”的苦恼,但“我心尘外心,爱此尘外物”的情感驱使他在武山住了下来,并挥笔写下了“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千里石壁坼,一条流泌泉”的诗句。

从学者的考证可以确定,祖上书香门第的卢仝曾就读于武山脚下的石榴寺,他的叔叔做的是茶叶生意,这可能就是他嗜茶如命的根源所在。家道的没落,让他对社会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加上济源浓重的道教氛围,可能最终促成了他狷狂的性格。

“自古文章憎命达”,在精神的历练中,他文风日上。从流传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在当时“文学圈”中的人气不错,韩愈、贾岛等人与他交往甚厚,以茶会友,谈经论道应是常事。每当有新茶、好茶,他就喜不自禁,希望有人能分享这片刻的愉悦。“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是他向朋友发出的邀请,而著名的《走笔谢孟柬议寄新茶》是他对朋友送茶的答谢。他在《走笔谢孟柬议寄新茶》中欣喜又感慨地写道:“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这篇又名《七碗茶歌》的诗最终确定了他在茶道中的地位。如果历史可以还原,我们可以想像,当年他在“济源花洞前”的柴舍广会文友,其热闹场面和“沙龙”地位大约不输于民国时北京的“来今雨轩”。

躬逢盛世,茶事更兴。闲暇时光,约一二知己,茶楼品茗,赏景聊天,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一杯翠绿吟风雅,漫品人生苦与甘”。卢仝茶,这朵茶中的奇葩,济源的土地培育了她,她也没有辜负这片土地,在玉川大地上散发着她独特的芬芳。而卢仝茶人用心呵护,将使她永远保持一尘不染的品质,继续书写她的骄傲!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