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成立至今已逾三年。三年多来,在思礼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关怀和思礼村三委、万洋集团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下,研究会工作人员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取得瞩目的骄人成绩,现将三年的工作及后续工作简明汇报。

一、三年工作回顾

1、卢仝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

2011年9月30日,思礼镇党委政府召开“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筹备会”。是年10月18日十七届六中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1月 16日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经济源市民政局批准成立。可以这么讲,卢仝文化研究会是伴随着时代潮流诞生的,她彰显出党委政府的政治敏锐和意识超前。

2、卢仝文化苑建设有序推进

2011年至今,思礼镇政府、万洋集团、路桥公司、裕鑫铜业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卢仝文化研究会遵循“抢救保护、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整体提高”的原则,积极参与、统筹谋划,挖掘、整合卢仝文化资源,完成了融卢仝牌坊、武山剧场、卢仝文化展馆、卢仝故里碑亭、卢仝文化石刻、卢仝汉白玉雕像、卢仝文化墙汉白玉浮雕、卢仝墓和苑内绿化等为一体的卢仝文化苑工程,卢仝文化的硬件建设雏形呈现。

2014年春节后,研究会工作人员投入卢仝文化展馆的装修、布展工作。卢仝文化展以“前言”、“一介布衣传奇人生”、“月诗茶歌 内涵深邃”、“历史遗存 弥足珍贵”、“民间故事 广为流传 ”、“独特习俗 世代延续”、“保护传承 任重道远”等篇章,用大量的图文并茂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示卢仝的人生轨迹及卢仝文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卢仝文化展馆”馆名聘请中国著名国画家、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作者刘文西先生题写。一副楹联“诗风开山立派一帜独树称‘仝体’,茶歌风靡世界千秋传颂誉‘茶仙’”,涵盖了卢仝对中国诗歌文学艺术和中国茶文化的卓越历史贡献。

3、卢仝文化研究成果享誉神州

三年多来,研究会工作人员精心编撰了11期《卢仝故里》,拍摄了“卢仝文化薪火传”影像资料,以数千万字的文稿挖掘、整理、弘扬、宣传卢仝文化,宣传思礼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宣传思礼的明星企业及模范人物。《卢仝故里》走进北京、河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山西、陕西、台湾等20多省市专家学者的视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会对“卢仝文化内涵”进行诠释。卢仝存世著作有《玉川子诗集》五卷和《春秋摘微》,载录诗歌近百首,彰显卢仝独树一帜的诗歌艺术和超凡脱俗的茶文化。《月蚀诗》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其经典之作。前者确立了卢仝在中国诗坛上的显赫历史地位,后者则让卢仝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千古留名。

研究会对“卢仝生死年代”进行论证。卢仝的生死年代史存异说。研究会通过“卢仝与韩愈的彼此称谓”和“卢仝‘两种死因’与‘两个四十年’”的辨析,基本认定卢仝生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即公元767年,卒于公元835年“甘露之变”,享年68岁。

研究会对“卢仝别墅地址”进行考证。《玉川子诗集·玉川先生传》载:“先生姓卢名仝,其先出范阳。坠其世次,至先生与昌黎韩愈同府,济源人也。今县西北二十里石村北,玉川有仝庄云。”《济源县志·卷二·古迹》载:“卢仝别墅,府旧志云在县西北二十里石村之北,烹茶馆在焉,玉川有歌。”对上述表述亦存歧见。克井镇大郭富村文化中心石刻“卢墅影”旁边的《大郭富村的由来》的碑志载:唐元和年间(公元810年)唐诗人、茶仙卢仝回归故里,游至此地。环目所及似皇城:八里之北依太行;八里之东临孔山;八里之西靠万羊;似玉川之中柱,又俨如宫阙。是夜观之星象,如至仙境。是年,公抛弃仕途,在形龙岗西两侧修建别墅一处,俗称“错入内”,号“玉川子庄”。从此不难看出,一千多年前此村当属卢仝的别墅所在。绝非承留镇的北石村。

研究会对“王屋紫薇宫碑碣”进行考证。现存济渎庙内的王屋紫薇宫碑碣是唐代著名道人司马承祯的庙碣碑。正面额题“卢仝严固高常,元和五年”。背面是女道人柳凝然、赵景玄镌刻的司马承祯“坐忘论”草书全文。记载卢仝元和五年与大儒严固、高常游天坛一事。卢仝虽为一介草民,却能与时代名人交往,足显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

研究会提炼出卢仝精神。研究会把“忧国忧民、锲而不舍、勇于创新、严于治家”概括为卢仝精神。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项楚,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尹占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恩成,河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郑慧霞,福建泉州卢氏源流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卢承志等专家学者对我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4、成功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

卢仝文化的理论探索和硬件建设,为我们成功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和“中国卢仝文化研究基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4月8日,思礼镇人民政府向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上呈了由研究会编写的数十万字的“思礼镇人民政府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的文字和音像资料,正式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河南省民协在认真审阅上报的材料后,4月15日,省民协主席夏挽群率领省民协专家组一行5人用两天时间对申报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举行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论证会。4月18日思礼镇人民政府收到了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批文。

2013年4月20日,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转呈思礼镇人民政府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和“中国卢仝文化研究基地”的请示报告。6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率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组一行8人莅临我市,对思礼镇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和“中国卢仝文化研究基地”进行两天实地考察、论证。

专家组高度评价了思礼镇在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与突出成绩,并对思礼镇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工作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2013年6月26日,思礼镇人民政府收到了中国民协:关于命名河南省济源市思礼镇为“中国卢仝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卢仝文化研究基地”的决定的批文。2013年11月19日,由研究会撰文,《济源日报》以:思礼镇荣膺“中国卢仝文化之乡”的专版报道,包括香港在内的全国多家新闻媒体予以转载。

5、卢仝文化苑引发轰动效应

2012年6月15日,中国茶文化研究会、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济源市人民政府在济源市举办“茶仙卢仝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发来贺信,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军区原司令员梁朝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姚国坤,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亢崇仁,济源市市长王宇燕以及与会的北京大学、华东师大、郑州大学等高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在新落成的卢仝文化苑隆重举行的“茶仙卢仝雕像揭幕仪式暨祭祀活动”。

2013年12月9日,中华卢氏联谊会会长、台湾中华生产党主席卢月香女士带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150余名卢氏宗亲代表,怀着对先祖卢仝无限敬仰之情相聚唐贤卢仝故里,举行“祭拜卢仝大典”和“卢仝文化研讨会”。探源宗亲文化,畅叙宗亲友情,缅怀唐贤功德,共谋发展大计。

2014年3月30日,来自济源、焦作、新乡、洛阳等地的卢氏代表与周边群众数千人,隆重举行清明节祭祀卢仝暨卢仝文化展馆开馆仪式。

2014年6月29日,焦作市茶文化研究会、焦作市“毓秀茶坊”冒雨在卢仝文化苑举办“再现大唐煎茶技艺、彰显中国茶道精神”为主旨的“七碗茶”体验茶会,传承、弘扬卢仝茶文化。

2014年10月28日,福建泉州卢氏宗亲祭拜先祖卢仝代表团120余人,千里迢迢来到卢仝故里,虔诚祭祖,联谊宗亲共谋发展。

研究会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上述活动的组织和材料的撰写。活动的报道分别见诸报端、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提高思礼的知名度和树立思礼的对外形象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后续工作的计划

抢救、修复、保护卢仝文化遗迹,宣传、弘扬、传承卢仝文化,旨在推动经济发展。顺乎国情民意,利在当今,功垂千秋。因此,三年来,政民同心,同舟共济,成绩斐然。然而,我们的工作只是万里起步,仍不完美,还有许多事急需做。

1、中华卢氏名人展馆

该馆位于卢仝文化苑东侧,与卢仝文化展馆对称。将布展历代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作出巨大贡献的卢氏名人,以激发卢氏后裔的爱国激情,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追求。

2、卢仝文化苑功德碑林

碑林拟建在卢仝雕像的东西两侧,为捐资卢仝文化苑建设的单位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树碑立传,对他们的爱乡、爱国之举,彪炳史册、百世流芳。

3、卢仝文化苑围墙

卢仝文化苑围墙建设一是便于管理,二是增加文化苑的神秘感,以后可考虑纳入九里沟景区的一个景点。

4、卢仝文化一条街

建设古朴典雅的仿唐街,展示卢仝文化的相关产品,推动思礼镇的经济转型发展,形成思礼镇城乡建设一体化的特色。

5、“中国卢仝文化之乡”牌坊

“中国卢仝文化之乡”是思礼镇30000父老乡亲用心血和汗水打造的思礼镇、乃至济源市的一张亮丽名片。我们不能将其若束之高阁。建议在万阳湖大坝南头或万洋大道南口矗立“中国卢仝文化之乡”牌坊,告知南来北往的人们,这里就是茶仙卢仝的故乡。

6、筹备“卢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待上述硬件建设全部到位后,建议筹备召开“卢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扩大卢仝文化的影响力。

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

2015年1月30日

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

三年工作回顾及后续工作计划

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成立至今已逾三年。三年多来,在思礼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关怀和思礼村三委、万洋集团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下,研究会工作人员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取得瞩目的骄人成绩,现将三年的工作及后续工作简明汇报。

一、三年工作回顾

1、卢仝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

2011年9月30日,思礼镇党委政府召开“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筹备会”。是年10月18日十七届六中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1月 16日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经济源市民政局批准成立。可以这么讲,卢仝文化研究会是伴随着时代潮流诞生的,她彰显出党委政府的政治敏锐和意识超前。

2、卢仝文化苑建设有序推进

2011年至今,思礼镇政府、万洋集团、路桥公司、裕鑫铜业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卢仝文化研究会遵循“抢救保护、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整体提高”的原则,积极参与、统筹谋划,挖掘、整合卢仝文化资源,完成了融卢仝牌坊、武山剧场、卢仝文化展馆、卢仝故里碑亭、卢仝文化石刻、卢仝汉白玉雕像、卢仝文化墙汉白玉浮雕、卢仝墓和苑内绿化等为一体的卢仝文化苑工程,卢仝文化的硬件建设雏形呈现。

2014年春节后,研究会工作人员投入卢仝文化展馆的装修、布展工作。卢仝文化展以“前言”、“一介布衣传奇人生”、“月诗茶歌 内涵深邃”、“历史遗存 弥足珍贵”、“民间故事 广为流传 ”、“独特习俗 世代延续”、“保护传承 任重道远”等篇章,用大量的图文并茂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示卢仝的人生轨迹及卢仝文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卢仝文化展馆”馆名聘请中国著名国画家、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作者刘文西先生题写。一副楹联“诗风开山立派一帜独树称‘仝体’,茶歌风靡世界千秋传颂誉‘茶仙’”,涵盖了卢仝对中国诗歌文学艺术和中国茶文化的卓越历史贡献。

3、卢仝文化研究成果享誉神州

三年多来,研究会工作人员精心编撰了11期《卢仝故里》,拍摄了“卢仝文化薪火传”影像资料,以数千万字的文稿挖掘、整理、弘扬、宣传卢仝文化,宣传思礼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宣传思礼的明星企业及模范人物。《卢仝故里》走进北京、河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山西、陕西、台湾等20多省市专家学者的视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会对“卢仝文化内涵”进行诠释。卢仝存世著作有《玉川子诗集》五卷和《春秋摘微》,载录诗歌近百首,彰显卢仝独树一帜的诗歌艺术和超凡脱俗的茶文化。《月蚀诗》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其经典之作。前者确立了卢仝在中国诗坛上的显赫历史地位,后者则让卢仝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千古留名。

研究会对“卢仝生死年代”进行论证。卢仝的生死年代史存异说。研究会通过“卢仝与韩愈的彼此称谓”和“卢仝‘两种死因’与‘两个四十年’”的辨析,基本认定卢仝生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即公元767年,卒于公元835年“甘露之变”,享年68岁。

研究会对“卢仝别墅地址”进行考证。《玉川子诗集·玉川先生传》载:“先生姓卢名仝,其先出范阳。坠其世次,至先生与昌黎韩愈同府,济源人也。今县西北二十里石村北,玉川有仝庄云。”《济源县志·卷二·古迹》载:“卢仝别墅,府旧志云在县西北二十里石村之北,烹茶馆在焉,玉川有歌。”对上述表述亦存歧见。克井镇大郭富村文化中心石刻“卢墅影”旁边的《大郭富村的由来》的碑志载:唐元和年间(公元810年)唐诗人、茶仙卢仝回归故里,游至此地。环目所及似皇城:八里之北依太行;八里之东临孔山;八里之西靠万羊;似玉川之中柱,又俨如宫阙。是夜观之星象,如至仙境。是年,公抛弃仕途,在形龙岗西两侧修建别墅一处,俗称“错入内”,号“玉川子庄”。从此不难看出,一千多年前此村当属卢仝的别墅所在。绝非承留镇的北石村。

研究会对“王屋紫薇宫碑碣”进行考证。现存济渎庙内的王屋紫薇宫碑碣是唐代著名道人司马承祯的庙碣碑。正面额题“卢仝严固高常,元和五年”。背面是女道人柳凝然、赵景玄镌刻的司马承祯“坐忘论”草书全文。记载卢仝元和五年与大儒严固、高常游天坛一事。卢仝虽为一介草民,却能与时代名人交往,足显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

研究会提炼出卢仝精神。研究会把“忧国忧民、锲而不舍、勇于创新、严于治家”概括为卢仝精神。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项楚,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尹占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恩成,河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郑慧霞,福建泉州卢氏源流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卢承志等专家学者对我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4、成功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

卢仝文化的理论探索和硬件建设,为我们成功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和“中国卢仝文化研究基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4月8日,思礼镇人民政府向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上呈了由研究会编写的数十万字的“思礼镇人民政府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的文字和音像资料,正式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河南省民协在认真审阅上报的材料后,4月15日,省民协主席夏挽群率领省民协专家组一行5人用两天时间对申报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举行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论证会。4月18日思礼镇人民政府收到了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批文。

2013年4月20日,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转呈思礼镇人民政府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和“中国卢仝文化研究基地”的请示报告。6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率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组一行8人莅临我市,对思礼镇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和“中国卢仝文化研究基地”进行两天实地考察、论证。

专家组高度评价了思礼镇在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与突出成绩,并对思礼镇申报中国卢仝文化之乡工作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2013年6月26日,思礼镇人民政府收到了中国民协:关于命名河南省济源市思礼镇为“中国卢仝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卢仝文化研究基地”的决定的批文。2013年11月19日,由研究会撰文,《济源日报》以:思礼镇荣膺“中国卢仝文化之乡”的专版报道,包括香港在内的全国多家新闻媒体予以转载。

5、卢仝文化苑引发轰动效应

2012年6月15日,中国茶文化研究会、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济源市人民政府在济源市举办“茶仙卢仝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发来贺信,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军区原司令员梁朝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姚国坤,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亢崇仁,济源市市长王宇燕以及与会的北京大学、华东师大、郑州大学等高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在新落成的卢仝文化苑隆重举行的“茶仙卢仝雕像揭幕仪式暨祭祀活动”。

2013年12月9日,中华卢氏联谊会会长、台湾中华生产党主席卢月香女士带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150余名卢氏宗亲代表,怀着对先祖卢仝无限敬仰之情相聚唐贤卢仝故里,举行“祭拜卢仝大典”和“卢仝文化研讨会”。探源宗亲文化,畅叙宗亲友情,缅怀唐贤功德,共谋发展大计。

2014年3月30日,来自济源、焦作、新乡、洛阳等地的卢氏代表与周边群众数千人,隆重举行清明节祭祀卢仝暨卢仝文化展馆开馆仪式。

2014年6月29日,焦作市茶文化研究会、焦作市“毓秀茶坊”冒雨在卢仝文化苑举办“再现大唐煎茶技艺、彰显中国茶道精神”为主旨的“七碗茶”体验茶会,传承、弘扬卢仝茶文化。

2014年10月28日,福建泉州卢氏宗亲祭拜先祖卢仝代表团120余人,千里迢迢来到卢仝故里,虔诚祭祖,联谊宗亲共谋发展。

研究会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上述活动的组织和材料的撰写。活动的报道分别见诸报端、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提高思礼的知名度和树立思礼的对外形象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后续工作的计划

抢救、修复、保护卢仝文化遗迹,宣传、弘扬、传承卢仝文化,旨在推动经济发展。顺乎国情民意,利在当今,功垂千秋。因此,三年来,政民同心,同舟共济,成绩斐然。然而,我们的工作只是万里起步,仍不完美,还有许多事急需做。

1、中华卢氏名人展馆

该馆位于卢仝文化苑东侧,与卢仝文化展馆对称。将布展历代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作出巨大贡献的卢氏名人,以激发卢氏后裔的爱国激情,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追求。

2、卢仝文化苑功德碑林

碑林拟建在卢仝雕像的东西两侧,为捐资卢仝文化苑建设的单位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树碑立传,对他们的爱乡、爱国之举,彪炳史册、百世流芳。

3、卢仝文化苑围墙

卢仝文化苑围墙建设一是便于管理,二是增加文化苑的神秘感,以后可考虑纳入九里沟景区的一个景点。

4、卢仝文化一条街

建设古朴典雅的仿唐街,展示卢仝文化的相关产品,推动思礼镇的经济转型发展,形成思礼镇城乡建设一体化的特色。

5、“中国卢仝文化之乡”牌坊

“中国卢仝文化之乡”是思礼镇30000父老乡亲用心血和汗水打造的思礼镇、乃至济源市的一张亮丽名片。我们不能将其若束之高阁。建议在万阳湖大坝南头或万洋大道南口矗立“中国卢仝文化之乡”牌坊,告知南来北往的人们,这里就是茶仙卢仝的故乡。

6、筹备“卢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待上述硬件建设全部到位后,建议筹备召开“卢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扩大卢仝文化的影响力。

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

2015年1月30日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