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红枫报秋归,层林尽染墨绿退。
俯瞰峡谷白云绕,仰望碧空雁南飞。
情真谊挚笑声伴,如至仙境身心醉。
浓墨重彩自然景,神笔马良恐难绘。
武山荆编誉怀川
卢广韶
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的荆条编织以其历史悠久、品种多样、式样新颖、结实耐用、价格低廉而著称,畅销怀府及周边市、县。
昔日的武山荆编几乎涵盖所有农户,它是既简单又复杂的工艺劳动。源于何时,无史记载。据当年思礼村103岁的高寿老人卢志玉讲:自己的荆编手艺是他爷爷手把手教会的,而其爷爷的荆编手艺则是爷爷的爷爷传授的。如此说来,思礼的荆编技艺是经无数代人传承下来的。始于唐代、延续今天的武山清明古会,曾有“百家百货店、千家荆货舖”的史传佳话,古会为武山人的荆编销售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找到一个了维系生存的手艺。
荆编的材料主要是大山中野生的荆条,其采割的最佳时间当在秋后。采割的荆条放置一、二天(称还性)即可编织。放干的荆条则需在水中浸泡(夏天约需3、5天,冬约需7、8天),捞出凉透方可编织。武山村原有的月牙池、东杨坑、马蠊谷沱、小沙河等都是村民泡荆的地方,周边村民戏称“武山的臭水坑,村民的聚宝盆”。
历史的经验传承、实践的探索提炼,催生出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荆编的能工巧匠。他们根据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设计编织出箩头、荆蓝、荆蓆、抬筐、柿子筐、针线筐、大圆篓、小花篓、犁面篓、驮篓、大荆笆、小荆笆、牛笼嘴、火笼、滕笼、粮囤等数十种产品,统称荆货。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武山人担着这些荆货,徒步走村串户、吆喝销售,乃至前往怀府八县、洛阳孟津、山西长治等地赶庙会,以养家糊口。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一些胆大的思礼人”冒着被批斗的危险,把荆编转入地下,索取油盐钱。
思礼荆编的鼎盛时期当属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思礼村12个生产队大都成立有荆编小组。他们集体上山割荆条,到承留南山、博爱许良背竹竿,到沁河东滩、山西桑林等地担荆条。拂晓,从事编织的社员便从水中捞出荆条,冬天,人们则需破冰捞荆,架火烘烤。人们将晾干的荆条按编织的货物所需的材料分开。编织场十多人一字排开,各自根据分得的材料,确定适宜编织的货物。他们在嬉笑中、哼曲中、收音机的音乐中各自干活,各寻其乐。有时兴起,还彼此展开比赛。编织的货物积攒一些后,编织组的负责人便依据“济源庙会”的提示,指派专人肩挑车拉游乡、赶会销售,为年终劳动日的工值增加几毛钱。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文明的冲击,使曾经辉煌的荆货功能不在、逐渐淡出市场。不可抗拒的新陈代谢使持有全套精编手艺者不断离去,思礼村的荆编技艺现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返回茶余的谈资、留恋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