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九月,秋高气爽。我和广韶、景强一行三人,受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会长卢一明、济源思礼卢氏家族族长卢强的委托,专程赴福建浙江等地考察卢仝文化、拜访卢氏宗亲。
9月12日下午5点,我们乘坐的SC4780航班到达厦门机场,在那里等候我们的是来自石狮市的一位年轻的卢氏宗亲,可能是同祖同根的缘故吧,初见面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年轻人操着一口浓重的闽南话,热情地给我们打招呼,并帮我们把行李放车上。他告诉我们,厦门距石狮有将近一百公里的路程,驾车需要一个半小时。从谈话中得知,小伙子是一家个体电器公司的老板,生意上的事情很多,每天都很忙,当听说让他开车来厦门接河南济源卢仝家乡的客人,他非常高兴。我们聊得非常投机,约八点左右,我们到了久闻盛名的石狮市。
印象石狮
石狮市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轻城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文化历史名城泉州与经济特区厦门之间,与台湾隔海相望,市域三面临海,西晋江市接壤,北距泉州市21千米,南离厦门97千米。面积189.2平方千米。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通 闽南方言。建市以来,石狮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机遇、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亚洲最大服装交易市场石狮服装城。
我们下榻在一家星级宾馆—豪富华大酒店。豪富华大酒店座落于市区主干道九二路与子芳路交汇处,毗邻雄伟的石狮市公务大厦,幽雅的龟湖公园,市体育馆及繁华的购物街。是一家按四星级酒店标准建造和管理的集餐饮、住宿、娱乐、商务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星级酒店。卢氏泉州源流研究会会长卢建筑、常务副会长卢武世、卢俊颖以及卢共和、卢天助、卢远标、卢文宗等宗亲早已在大厅等候我们,宗亲见面,握手拥抱,互致问候,甚是高兴,胜似久别多年重逢。此情此景,此时此刻,让我们有了回家的感觉。宗亲们帮我们把行李带到房间,稍作休息后,我们一同到贵宾厅就餐,宗亲们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宴为我们接风,盛情款待,举杯畅饮,共同祝愿卢氏家族美好的明天。席间,卢氏泉州源流研究会会长卢建筑告诉我们,秘书长卢承志先生因家里有事不能到场,约定在次日晚上和我们见面。卢会长把我们第二天的行程也做了安排。
第二天早上,我们在酒店吃完早餐,在会长卢建筑,副会长卢武世的带领下,驱车前往石狮市卢厝西坑村和沙美村进行考察,我们首先来到卢厝西坑村,该村位于福建省石狮市锦尚滨海之地,西南与西坑、港前毗邻,东北与厝上、西港交界,东南与港东接壤。相传,最早系杨姓建居于青石(角落名称)之处。“青石”一名,记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泉州卢氏》记载,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范阳卢氏子信公迁入此地。因村中有一条大溪名叫“卢江”流入大海,形成一小港沟,卢氏在港沟周边一处古称“蟾盂里”的角落建屋,故又称“港据”。《后卢族谱》记载,其始祖卜居“晋江南门外二十都蟾盂里,即今港据是也”。后来,以姓冠名,称为“卢厝”,亦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西坑乡邱氏,谥顺慈,生雍正庚戌(1730年)”。副会长卢武世告诉我们,卢厝村是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全村有2400口人,500余户,多数为卢姓人口。来到卢氏古厝,远远地看到一层楼的古厝与一棵参天大榕树紧密结合,大榕树的根从古厝墙缝破墙而出,榕树树根爬满了古厝的外墙,树根厚实坚硬,大榕树的树须垂直向下,把整栋古厝装饰得绿意盎然,像是油画里的风景。古厝看上去虽然破旧不堪,但屹立不倒,据当地人介绍,这栋古厝主人名叫卢俊梭,如今卢俊梭的后人都不住在古厝里,子子孙孙分散到海内外工作打拼,只有这栋古厝与老树相依相伴,至今已跨过一个甲子年。不管刮风下雨,只有榕树与古厝相伴,榕树在古厝身边慢慢成长,几十年过去了,没人打扰这里的幽静,也没人蓄意破坏古厝与大榕树的丝丝联系,闽南古厝与参天榕树就这样慢慢融为一体,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处,造就了古厝与大榕树的这段“美好情缘”,也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看到,树上挂满了红布条子,这棵树已被当地人奉为“神树”,每年香客不断, 树梢长期披红挂彩,我们不由得拿起相机,在大榕树下拍照留影。
在大榕树的不远处,是一处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与大榕树相互辉映,十分壮观。卢世武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卢氏宗祠,宗祠位于村中央,卢氏宗祠是一座宫殿式建筑,设计独特,结构精湛,雕梁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极富客家风情特色。正大门上方悬挂“卢氏宗祠”匾额;门前耸立石雕桅杆 ,前厅梁上悬挂各地卢氏宗亲赠送的牌匾;墙上挂满历代裔孙高中学位、官爵牌匾及篆刻有卢氏名人书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正厅中央按卢氏辈分依次排序的宗谱庄严肃穆,大厅柱上悬挂楹联:“祖源范阳祖德宗功世代规模远,基卜卢厝基深本固儿孙绍述长 ”。卢世武说,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大型活动及追溯源流、宗亲联谊、共商发展提供良好的场所。我们不仅为我们卢氏家族的宗亲情结所感叹。
走出卢厝村,已经是十一点了,我们驱车前往沙美村。沙美是“金沙”、“美江”的合称。境内有东、西两溪贯穿而过,自北而南流入深沪湾。原来,美丽的东、西两溪溪水清澈,卵石五彩缤纷,两岸白沙如金,绿树成荫,故有金沙、美江之称。据说,古代海水涨潮时,商船渔船均可顺潮逆流而上,直至“蓬莱”(现称“蜂内”),或至都公宫前的码头,装卸货物和鱼鲜。因而聚市成街,称“海仙街”。20世纪60年代,村民仍可见到一方镌有“海仙街”的石碑和一条断断续续长达0.5公里的古街的残垣断壁。石永大道拓宽建设时,才被拆除。沙美村属石狮市永宁镇管辖,姓氏大多为卢姓。旅居菲律宾及港、澳、台乡亲达3000余人。据说,台湾、金门的“沙美”、“金沙”等地名均与祖籍地有关。
到了沙美村,卢会长首先带我们去拜访卢氏泉州源流研究会的老会长卢维新老先生,老人满脸红光,看上去气色很好,很有精神。看到我们几个北方来的客人,老人异常兴奋,倒茶递烟,畅叙友情,盛情备至。谈话中得知,老会长也是教育界的退休老校长,退休后热衷于宗亲事业,是泉州卢氏源流研究会的创会人之一。听说我们都是同行,聊得非常投机。在老会长家里出来,卢建筑会长有带我们参观了沙美村的卢氏宗祠。沙美卢氏族谱记载:“沙美卢姓来由光州固始县,洪武之戊申年,吾祖子仁公子明公同居是地,四弟子信公择居卢江(卢厝),以长子子义公留籍养亲,能尽甘旨,克承世务。五弟子美公享年未壮。”由此推算,沙美卢氏开基祖子明公应是元末明初到永宁古卫城西卜居。我们还参观了沙美村的文化礼堂、学校以及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齐全的文化设施、优美的教学环境、诱人的宜居条件等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我们依依不舍得离开沙美村时,已是中午一点多钟,卢会长在镇区给我们安排了丰盛的午餐,老会长卢维新老先生以及沙美、卢厝等村的卢氏宗亲代表十余人陪同我们一起就餐。然后返回驻地休息。晚上是和秘书长卢承志先生一起就餐的,晚宴仍然是非常丰盛,宴席上宗亲们谈古论今、共叙有请、缅怀先祖、追忆卢仝、同谋大计、携手奋进、向往未来。按照事先安排,晚上我们和秘书长卢承志先生就卢氏源流的研究、先祖卢仝的传承谱系等学术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卢承志系泉州市丰泽区志办主任,近年来,他热衷于卢氏宗亲文化的研究,工作之余,走遍全国各地,挖掘整理卢氏宗谱资料,对卢姓的起源、卢姓传承谱系以及卢姓名人轶事等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说,茶仙卢仝是卢从愿的曾孙,卢从愿长子卢赞为河南王屋令,古王屋县的玉川是现今的济源市的玉川。有些谱书载,茶圣卢仝为河南固始令,去逝后回葬济源玉川。多数史书载茶圣卢仝有子有丁,很少载还有子添丁(仝晚年得子添丁)。现今的济源卢氏是茶圣卢仝守堎人的后裔,唐未世道乱离、辟居山西洪桐狄恨村,迨明朝洪武八年再回迁济源玉川,济源卢氏谱也载茶圣卢仝有子有丁和添丁。我们和卢承志先生交流的非常认真,已是深夜12点了,仍没有一点睡意,一直谈到次日凌晨一点才散去。
第二天早上,我们非常眷恋的告别了石狮的各位卢氏宗亲代表,踏上了赴浙江乐清的考察历程 。
难忘乐清
从石狮到浙江乐清大约600多公里的路程,须经过厦门坐动车经温州才能到达,我们在温州住了一个晚上,因为我们带着考察任务,根本无暇在温州停留,次日一早,我们就坐7点多的动车赶往乐清,在雁荡山车站下车,中华卢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卢欧武先生等卢氏联谊会的宗亲代表在车站迎接我们,卢欧武给我们简单介绍了迎接我们的各位宗亲,宗亲见面异常兴奋,互致问候。欧武先生和我们坐一辆车,他向我们介绍乐清基本情况并把在乐清期间的行程做了安排。乐清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瓯江口北岸,西北为雁荡山山脉,东南为海积平原,经济发达,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乐清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雁荡山、乐清湾、七里港等著名景点,其中乐清市北部的雁荡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号称“东南第一山”,有“国家地质公园”的称号,气势逼人,雄伟壮观,也是新《神雕侠侣》的开机地点,是游览乐清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他说,你们几个远道而来,一定要在这里多住几天,感受一下乐清风土人情和乐清文化。
为不虚此行,我们在欧武等宗亲的陪同下,游览了雁荡山灵峰景区、灵岩景区、三折瀑景区和石梁景区。雁荡山坐落于浙江温州市乐清县境内,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距杭州约300公里,距温州70公里。雁荡山方圆450公里,有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折瀑、雁湖、显圣门、羊角洞、仙桥八大景区,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更被称为“雁荡三绝”。雁荡山以宏伟的山峰、瀑布和洞穴吸引力无数游客,赢得了美好的赞扬。雁荡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南归大雁多停留于此,故名雁荡。雁荡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雁荡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景区有300多处,山行一路,飞鸟成群,古木森森的山林,清澈见底的小溪,无边无际的绿色,沁人心扉,十分清爽。雁荡风景具有其独奇的特色。一进景区山门,展示在脚下的都是平坦而宽阔的石台阶向前延伸,漫步在台阶上,轻松舒展,没有一点儿爬山的感觉。我们跟随着欧武等几位宗亲,一边浏览雁荡山奇特的自然风光,一边听着他们几个绘声绘色的讲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是粗略的游览了部分景点,印象最深的是灵岩寺和灵岩飞渡。这是一座建于宋朝的古寺,灵岩景区因为有了这座古寺被天雷几分灵气与历史的沧桑感,这在整个雁荡山也是不多见的。寺前的南天门有天柱峰和展旗峰两座高达二百七十余米的巨峰形成,两峰间距约在二百余米。在两峰之间,横空安装了一条铁索。我们刚好赶上空中飞渡表演,就饶有兴趣的和其他游客一起观看,当时天下着小雨,我们边看边拿起相机拍照,高空距地面有三百余米。演员在空中时而倒立,时而翻滚,表演自如,惊险刺激,真的让我们为他们捏把汗。
离开灵岩寺已是下午四点多了,我们来到了灵峰景区,这里是领略雁荡山奇峰怪石的绝妙之处。据随行人员介绍说,灵峰的最佳观赏时间是夜里,夜里站在灵峰馆院内,眼前的山峰像一只巨大的雄鹰,仿佛即将扑面压来,气势惊人。稍稍移动位置,背对雄鹰站立,往后仰头观看山峰,其妙的视觉出现了,只见凶猛的老鹰已经变成一堆丰满高耸的乳峰出到院子外回头再看,双乳峰又变成雁荡山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情侣峰。我们几个按照随行人员的指点,争相在现场体验,果然是那么神奇。难怪文豪郭沫若先生在这里留下了“灵峰有奇石,入夜化为鹰,势欲凌空去,苍茫万里征。”的赞美诗句.由于晚上安排有其它活动,我们无缘欣赏雁荡山夜景,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
从雁荡山出来驱车来到芙蓉镇一家农家乐饭馆,农家乐依山傍水,环境优雅,空气清晰,非常舒适。农家大院在葱翠的绿树、竹林掩映下格外优雅静逸,站在农家乐硕大的木制地板阳台上眺望,茂密的竹林,朦胧的山脉,湖光三色,让人有点陶醉。据说这家农家乐的老板是卢家宗亲,在这里宗亲们为我们安排了丰盛的欢迎晚宴,参加欢迎晚宴的宗亲有欧武先生以及华卢会常委、温卢会监事长卢清先生,温卢会副会长、乐卢会常务副会长卢岩坚先生,乐卢会副会长卢康连先生,浙卢会副会长、乐卢氏会会长卢必敬先生,乐卢会常务副会长、农家乐总经理卢衍良先生及乐卢会副秘书长卢庆楠、卢海浪等20余人,场面隆重,气氛热烈。在餐厅的正面墙上,悬挂着“热烈欢迎卢仝太祖家乡宗亲光临乐清”巨幅标语,看到这隆重的场面,令我们一行激动不已,一位宗亲给我们介绍说,听说卢仝太祖家乡来人,我们十分高兴,卢家人奔走相告,老会长上午刚掩埋了去世的岳父大人就赶来参加欢迎宴会,还带上自家酿制的杨梅酒;一个七十多岁的卢氏老人不顾年迈自告奋勇要给卢氏宗亲做向导;农家乐饭店老板请求承担招待费用-----。卢欧武宗长专门组织召开了筹备会,制订了接待方案。对参加人员、就餐地点、考察线路,下榻宾馆等都做了详细的安排,包括菜谱也是欧武宗长亲自点的。席间,宗亲们谈笑风生,举杯畅饮,互致问候,十分愉悦。
宗亲们的热情,宗亲们的诚意,使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一家亲情。同行的卢广韶副秘书长激动地说,宗亲们的盛情接待,让我们倍感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我们真的有到家的感觉,使我们忘记了旅途疲劳,完全沉浸在深深的情意之中,印象之深,永远不能忘怀。互相认识,加深感情,宗亲越走越亲、宗族越聚越兴,促进卢氏宗亲联谊,推进卢仝文化研究,慎终追远、崇先报本。济源是卢仝故里,也是你们的家,欢迎各位宗亲常回家看看,作为卢仝故里人,我们随时恭候你们的光临!晚宴结束后,宗亲报我们送到芙蓉镇黄金溪酒店住下,同时把第二天的早餐以及送我们坐高铁的车辆都做了周密的安排。
情牵长兴
到浙江长兴考察卢仝文化,是我们这次整个考察的一个重要行程。这里有久负盛名的茗岭山就是以产茗而得名,这里有建于唐大历年间的大唐贡茶院,大唐贡茶院位于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侧的虎头岩。它是督造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场所,也可以说是有史可稽的中国历史上首座茶叶加工工场。茶仙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和“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的诗句。这里提到的“阳羡茶”、“纱帽笼头”以及“大唐贡茶院”都与卢仝和茶有关。
我们到达长兴的时间是下午五点多钟,稍作安顿后,我们在附近的一家餐馆就餐。在闲谈中得知,这家老板是做电瓶生意的,他说不久前刚从郑州回去,也曾多次到过济源,对济源的万洋集团非常熟悉。当他听说我们来自河南济源,到这里考察卢仝及其茶文化时,老板显得格外热情,并主动提出帮我们联系熟悉当地情况的出租车司机给我们带路。
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餐,我就在司机师傅的带领下驱车出发。随着面包车的不断颠簸,渐渐的远离了宽阔的公路进入了综合馆交错的乡间小路,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考察的第一站——大唐贡茶院。现在新建的大唐贡茶院是长兴县政府投入亿元,历时三年打造而成的,全部景区占地110亩,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建筑方唐代风格,新建如旧而追求古朴风貌,全部采用木结构。俯瞰,犹如大鸟展翼于茫茫竹林之中,做腾飞之势,令人叹为观之;那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润,尤其适宜茶树生长。顾渚山麓峰峦叠嶂、林木幽深;修竹苍翠、泉水清澈;茶树遍布野岭山谷,紫笋飘香,金沙涌泉,山花照人。曾任湖州刺史的著名诗人杜牧诗句:“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即指此。古来素有“人间仙境”之称.贡院内主要包括吉祥寺大殿、陆羽阁、东西阁廊、东西茶亭、左右茶楼和茶宴厅等。整个建筑群顺山势而建,气势恢宏;全木仿唐建筑结构,新建如旧;院寺内殿柱栏槛古朴高雅,楼台阁檐雄伟壮观;浑然是一座融入大自然的山水之中、历尽岁月沧桑的千年古院寺。根据导游小姐的指点,拾级而上,一座高大的仿唐式建筑呈现在眼前,那就是大唐贡茶院的主体建筑陆羽阁了。陆羽不仅精于茶道,也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伟大传播者。陆羽对茶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经常同朋友们谈茶,论茶,品茶、并对茶的种植、栽培、烹煮等了如指掌。把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观察加以总结后,陆羽写出了闻名世界的《茶经》,也为自己赢得了“茶圣”的美誉。在院寺内站在最高处远眺四周,只见峰峦叠嶂、林木幽深、修竹苍翠、泉水清澈,景色十分秀丽。院寺内殿柱栏槛古朴高雅,楼台阁檐雄伟壮观;浑然是一座融入大自然的山水之中、历尽岁月沧桑的千年古院寺。移步至西廊上的仿古茶室,倚栏而坐,清风入怀。放眼望去,远处的顾渚山脉层峦叠翠,近处的竹林苍翠欲滴;沏一壶清茶,举杯品茗,满是江南的灵秀味道…。有关茶文化的历史,就展示在大唐贡茶院的东廊之中,从贡茶制作到唐皇品茶,从品茗三绝到茶文化的流传四方,其茶史、茶艺、茶道、茶具、茶事历历在目。
走出贡茶院,听陆羽阁翘檐铃语清越,随风飘散,仿佛是大唐遗韵,萦绕在顾渚山下。山林间有小溪声,清澈的山泉潺潺地流着,我们在思考着,在贡茶院考察,虽这里没有看到一点记载有关卢仝的资料,更没有找到有关卢仝与陆羽交往的印迹,但是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茶圣陆羽开启了中国的茶时代,我们不仅为这位为世界茶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茶圣充满了无限崇敬之情。
离开贡茶院,我们沿着乡间小路,驱车大约四、五十分钟就来到我们要考察的第二站——罗芥村。这里因唐代诗人罗隐在此隐居而取名罗岕。据长兴地方志载:唐代“茶仙”玉川子卢仝到洞山课童艺茶,奠基中国修行类茶道。《千古绝唱“七碗茶歌”》载:“玉川子在洞山研究阳羡茶,写道: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花不敢先开花。……元和六年(811),卢仝好友孟简出任常州刺史,托军将带来的新茶惊醒了卢仝的睡梦,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四十句。后摘出饮茶的内容,名《七碗茶歌》。”因《七碗茶歌》倡导“饮茶入仙”,卢仝被尊为茶仙。唐宋元明清至现代有数百人唱和《七碗茶歌》,被誉为“千古绝唱”。2002年马来亚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上,中国学者发表了《中国唐代三大茶道类型的形成》的论文(现为《茶道》一书),认定皎然、卢仝是修行类茶道的奠基人。
罗岕果如其名,相夹与群山之间。来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洁白的墙壁上书写着“文明是最好的语言 洁净是最靓的风景”巨幅的标语。我们顺着村中的水泥路一直朝里走,在一家院子门前停下,在院子里我们见到有几位村民,他们得知我们来自河南,想了解一下有关卢仝在茗岭课童艺茶的有关资料。有位姓俞的老人打开话匣子,滔滔不觉得给我们讲述了有关茗岭的名人轶事,俞老今年七十岁了,但很精神,思路很清晰,看上去就像一个文化人。从谈话中得知,他是当地名医俞家声的儿子,父亲是出了名的“罗岕名叟”,对当地的人文地理无所不知。令我们遗憾的是这位老者已在几年前去世了。可能受其父亲影响吧,老俞放下手头的活计,主动给我们当起了向导。
俞老把我们领到一座小庙前,俞老告诉我们,这就是二十八星宿的柳宿庙,而柳宿便是罗岕之茶神。后来,老百姓恢复重建此庙时,由于匾额挂了‘土地庙’未能通过政府宗教部门的审批,也就一直尘封了。此外,当地还有“柳宿古庙庙前泉水庙后茶”的谚语。而且茗岭一带,还流传着东汉光武帝刘秀逃难的故事,其实“刘秀”系“柳宿”之讹,因为本地话两者是谐音的,尚未发现历史上刘秀到过这里之记载。
村旁的洞山风景也是远近闻名的罗岕一景,且尚未开发。我们驻足在石洞旁观看。它是由暗仙人洞、亮仙人洞、朝天洞、水洞组成。人云:“一洞比一洞大,一洞比一洞美,一洞比一洞奇”。《清·长兴县志》上有记载,明代的《茶说》、《茶疏》、《茶系》诸书记载了一批名人高士隐居洞山。古有汉王栖迟洞山课童艺茶。五代高士吴嵩、韩泌隐居洞山修道炼丹。唐代“茶仙”玉川子卢仝以洞为府,学汉王习茶艺。《清·长兴县志》载,八仙之一的韩湘曾在此修仙学道。后来,当地百姓通称为仙人居所,故名暗、亮仙人洞是也。《极玄集》载唐代大历才子钱起《宿洞口观》诗写道:“野竹通溪冷,秋泉入户鸣,往来人不到,寒草上阶生”。俞老介绍说,亮仙人洞酷似一座二十七点五米长的大厅,一眼望尽。暗仙人洞从下往上一连三厅,第一厅内有钟乳石峰形如雪山,第二厅钟乳石墩状似美国白宫,洞壁上有十多处明代正统、成化、道光、嘉庆年间探水者的留笔。第三厅内色彩绮丽,洞壁上有唐代贞观、开元年号刻字。朝天洞,是一九五八年罗岕村民黄永如采药时发现,洞口是一竖井,洞内色彩丰富,石柱林立,最大的数人合抱。水洞内石钟乳错杂,磅礴雄郁。在二百米甬道后,第一厅内有明、清两朝人士墨迹,一处洞壁上写道:“大明国正统三年,俞伯琦偕同侄、婿等六人,因地方大旱,寻逐水路,倚烛至此,故当留笔,灯尽油干,不能前进”。旁边还有一诗:“淇水傍溪滩,分明圣境间;若然通大地,济旱又何难。”第二、第三厅都是唐贞观三年到开元六年的字迹依稀可辨。一九八二年,白岘乡曾对洞内进行整理,抽排积水,清除淤泥,安装电灯。至此,洞山名嗓一时。1982年8月11日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长兴发现一批奇妙的熔洞》引起强烈反响。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能登上茗岭亲身体验茶乡的韵味,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茗岭、罗岕浓厚的文化底蕴。
一周的南方察结束了。福建石狮宗亲们热心于宗亲事业、追本溯源的执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浙江乐清人的热情好客,尊宗敬祖美德使我们永远难忘;浙江长兴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以及先祖卢仝的“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花不敢先开花”的绝句在耳边久久回荡,使得我们情痴长兴、缘牵茗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