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脉觅茶仙

——卢仝故里文化考察手记

胥善峰

叩问茶文化的千年脉络

图片
图片

     前言

     作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贡茶文化专业委员会的一员,我始终秉持着“以茶为媒,以史为鉴”的初心,致力于探寻茶文化的历史根脉与当代价值。

      2024年初冬,我有幸参与了一场以“卢仝文化寻根”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从卢仝文化苑到坤彤陶艺工坊,从古墓追思到非遗传承,这场跨越时空的旅程不仅让我触摸到唐代茶仙卢仝的精神世界,更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华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此行归来,思绪万千,遂以文字记录这段文化寻根的深刻体悟。

     第一站:卢仝文化苑——时光回廊中的茶魂觉醒

图片

      踏入卢仝故里的第一站,是位于济源市思礼镇的卢仝文化苑。甫一进门,古朴厚重的卢仝故里碑亭便映入眼帘。碑身斑驳的纹理似在无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亭角飞檐上残存的雕花,依稀可见盛唐气象的余韵。这一刻,仿佛时光的闸门悄然开启,卢仝煮茶吟诗的身影在历史的烟云中逐渐清晰。

图片
图片


卢仝雕像:凝固的茶道哲思 


图片
图片
图片

      苑内二阶正中央矗立着一尊汉白玉雕刻的卢仝像。雕像高约三米,诗人身披素袍,手持茶盏,目光深邃如潭,嘴角微扬似含笑意。驻足凝视间,我恍若听见《七碗茶歌》的吟诵随风而至:“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这尊雕像的匠心独运之处,在于将卢仝“茶中见道”的哲思凝固于石——他既非正襟危坐的圣贤姿态,亦非放浪形骸的狂士模样,而是以一种悠然自得的神态,将茶事升华为天人合一的境界.。

图片
图片


文化展览馆:典籍中的生命温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步入展馆,玻璃展柜中泛黄的《玉川子诗集》抄本令人屏息。透过模糊的墨迹,依稀可辨“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叩门惊周公”的诗句,卢仝笔下的市井烟火跃然纸上。更令人震撼的是一组宋代《卢仝煮茶图》摹本:画中卢仝席地而坐,风炉炭火明灭,童子汲泉于侧,远处山岚氤氲,将“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的隐逸志趣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承载着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密码。

图片
图片


坤彤陶艺茶具:触摸千年的匠心跳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馆一隅陈列的唐代坤彤陶艺茶具,堪称茶器美学的典范。一柄执壶,壶身圆润如月,流嘴曲度恰似新月初升;数只茶盏,釉色青灰似雨后天霁,触之温润如玉。轻抚器身,指尖传来的不仅是陶土的细腻,更仿佛触摸到唐代匠人拉坯修胎时的指尖温度。这些茶具的形制暗合陆羽《茶经》“方其耳以正令,广其缘以务远”的规制,印证着卢仝茶道与唐代茶文化体系的深度交融。

      第二站:卢仝墓园——绿荫深处的文化根系

      穿过蜿蜒的乡间小道,卢仝墓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中显现。墓冢以青石砌就,形制简朴却气象庄严。碑前供奉的茶盏中,新添的茶汤泛着琥珀色光泽——这是当地百姓延续千年的祭奠方式。立于墓前,清风掠过树梢的沙沙声,与远处山涧的潺潺水声交织成韵,恰似《七碗茶歌》的天然注脚。     

图片

      墓园守护人讲述的一个细节令人动容:每逢清明谷雨,总有三五茶农携自家新采的春茶前来祭扫。他们未必熟读《茶经》,却能脱口吟出“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诗句。这种融入乡野的文化传承,恰如墓园中盘根错节的古树根系,虽深埋黄土之下,却滋养着中华茶文化的参天巨木。

     第三站:坤彤陶艺工坊——古今对话的茶香密码

     在卢仝后裔卢一国先生执掌的坤彤陶艺有限公司,传统与现代展开了一场精妙对话。复原的唐代风炉以黄泥混合稻壳烧制,炉壁的透气孔暗合“活火”之道;改良的急须壶采用本地特有的朱泥,既保留了唐代器型的古雅,又通过现代窑温控制提升了实用性。

图片
图片


煎茶技艺:横亘古今的时代穿越


图片
图片

      卢先生亲自演示的煎茶法令人叹为观止:取当地九里沟泉水,候汤三沸,投茶末如撒雪,执茶筅击拂,动作行云流水。当茶汤表面泛起“枣皮沫饽”时,他即兴吟诵起《七碗茶歌》,声调抑扬间,仿佛卢仝魂魄附体。我尝试执筅击拂时,方知这看似简单的动作需肩、肘、腕三力贯通,稍有偏差便难成“华彩”。


冬凌草茶:本草智慧的当代启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品鉴环节中,卢先生特意奉上当地特有的冬凌草茶。这种生长在太行山岩缝中的草药,经古法炮制后茶汤金黄透亮,入口微苦而后甘凉绵长。他介绍道:“先祖卢仝深谙茶药同源之理,冬凌草茶的制作工艺正是‘卢仝煎茶法’的活态传承。”这让人想起《七碗茶歌》中“六碗通仙灵”的玄妙,或许正是茶与本草交融产生的身心体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四站:非遗传承——千年茶歌的当代回响   

   拜访省级非遗“卢仝煎茶技艺”传承人李菊月女士的行程,堪称此次文化考察的高潮。在思礼镇一处青砖灰瓦的院落内,李女士用三个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唐代茶事的全景长卷。这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既是对古籍文献的实证解读,更是对唐人茶道美学的活态复原。

图片
图片


茶饼复原:触摸唐人的制茶智慧


图片
图片
图片

      刚一落座,李菊月女士便捧出一方乌木茶盘,其上整齐摆放着数件形制古拙的器物:竹制茶甑、柏木茶杵、青铜茶针,以及一方刻有“玉川”篆文的石质茶模。“这是根据《茶经·二之具》记载复原的唐代饼茶制作工具。”她话音未落,已点燃身旁的松木炭炉。   

图片

      只见她将今晨采摘的茶青铺于甑中,隔水蒸之。氤氲水汽间,茶香渐浓,这正是陆羽所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的首道工序。待茶叶软化,李女士以布裹之,置于石臼中反复捶捣。茶杵与石臼相击的闷响,竟暗合《七碗茶歌》的平仄韵律。“唐人制茶讲究‘捣香煎玉’,这捣茶力度需刚柔相济,方能使茶胶均匀渗出。”她边演示边解说,额间已沁出细密汗珠。

      最令人惊叹的环节当属拍茶入模。李女士将捣好的茶泥填入茶模,手持青铜茶针细细修整边缘。待脱模时,一枚直径三寸、厚半寸的茶饼赫然呈现,饼面浮雕的云鹤纹饰纤毫毕现,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银茶碾上的纹样如出一辙。“此模根据卢仝文化苑藏的唐代茶器残片3D复原,纹饰考证了《卢仝煮茶图》中的案几雕花。”她轻抚茶饼解释道。在场学者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难得一见的场景,有人忍不住伸手触摸茶饼表面凹凸的纹饰,连声赞叹:“这分明是触摸到了《茶经》的体温!

图片
图片


茶歌吟诵:声韵中的文化基因


图片
图片
图片

     茶香袅绕中,李女士铺开素绢,开始演绎《七碗茶歌》的吟诵。她的嗓音清越中带着沧桑,当吟至“一碗喉吻润”时,声调平缓如茶汤初沸;至“三碗搜枯肠”陡然转为急促,似茶筅击拂的节奏;待到“七碗吃不得也”,尾音化作悠长的颤吟,恰似茶气直冲百会的刹那震颤。“这种吟诵技法源自唐代‘歌板’传统,通过声韵变化传递饮茶时的体感变化。”她解释道,眼角闪烁着文化守护者的执着光芒。

     更令人称绝的是她复原的唐代茶席规制:青竹茶床取“虚心有节”之意,蕉叶承盏暗合“一叶知秋”之趣,木化石茶则隐喻“金石永固”之志。当她以“凤凰三点头”的手法分茶时,茶沫在盏中形成的云纹,竟与卢仝文化苑藏品上的唐代茶画纹样如出一辙。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考究,让非遗传承超越了技艺复刻,升华为文化基因的唤醒。

图片
图片


结语:茶脉永续的文化启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日行程,千年穿越。当我在返程的高铁上整理笔记时,车窗外的太行山轮廓渐隐于暮色,而心中的文化图景却愈发明晰:卢仝文化苑的文物在诉说往昔,坤彤陶艺的炉火在熔铸当下,非遗传承人的吟诵在叩问未来。这三重时空维度的交响,恰恰印证了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在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

      作为茶文化工作者,我们当以卢仝“乘此清风欲归去”的求索精神,让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或许正如那盏跨越千年的茶汤——茶叶终会沉淀,但茶香永续绵长。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胥善峰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贡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正德映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中级评茶员  国家中级摄像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