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别,我在回味“三道茶”的同时,也回味着丽江古城——小桥、流水、人家。
登封印象
l 赴登封考察文化现象散记
卢乃礼
据史料记载:卢仝早年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
在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清明时节,我和广韶、景强等三位同仁怀着对茶仙卢仝的无限崇敬之情踏上了寻觅卢仝足迹里程—登封。
位于郑州市西南部的登封,夏禹曾在此建都,称“禹都阳城”。后代曾在此地设置阳城县、嵩高县、嵩阳县。唐武则天时期改名登封县,中午十时许,我们驱车在登封西站下高速,沿着嵩山大道径直来到登封市府大街,这是一座干净整洁的小城镇。依山就势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可能是因为旅游的关系,道路建设的挺宽阔,在马路上跑车非常舒心。在市政府门岗办理登记手续后,我们被工作人员介绍到市政协,接待我们的是政协办公室的孙主任,孙主任十分热情,我们说明来意后,孙主任告诉我们,他们已经提前接到济源市政协的传真了,政协已经安排文史委主任常松木具体负责陪同我们考察,孙主任简单的给我们介绍了常松木的基本情况。常松木是土生土长的登封人,他钟情于嵩山这片热土,对嵩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这种特殊的情感,使常松木用心灵和大爱,对嵩山这座文化圣山进行梳理,把厚重的历史文化,神奇的自然风光,悠久的陈风遗韵,浓郁的中原风情,纯朴的乡土文化气息,诱人的名人轶事,奥妙的文化典籍,精彩的神话传说等饶有兴趣话题,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现给世人,被大家誉为当代的嵩山地仙。听了孙主任的介绍,我们无疑对这位民间文化的守望者肃然起敬。
下午两点,我们接到了常松木让我们去他家里的的预约电话,我们几个人还真的有点迷茫,怎么会让去家里呢?常松木的家距市政协大约有不到5公里的路程,等到了常松木的家,我们一切都明白了。他的家坐落在嵩山书院附近,是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小院,屋子里显得非常凌乱,到处摆放着书籍资料,他是一个性情中人,说话开门见山,他说非常抱歉,上午临时安排有活动,没有接待你们。从谈话中得知,他每天工作的很忙也很累,早上五点起床,然后骑车到单位,在办公室写材料至八点,随后的时间就是参加社会活动、实地考察文化地域文化、每天是忙得不亦乐乎。谈及嵩山文化、登封历史,常松木如数家珍,他说,嵩山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人文胜景,是历代帝王巡游、祭拜的理想之地。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一行来到嵩山。她刚到这里就被优美的环境所吸引,于是顷刻间萌发了创新思维,一改以往帝王对中岳的所有封号,将嵩山改名为神岳。7年后的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武则天又在嵩山峻极峰建造祭坛。次年,登坛加封中岳,晋封嵩山神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封天灵妃为天中皇后。甚至对早已名贯中岳的夏启和启母也加了封号,分别为齐圣皇帝和玉京太后。同年,其下诏改元为“万岁登封”,并在县城西万羊岗建筑“封祀坛”。武则天在尽情游乐的同时,也没忘记通过举行封禅大典以展示自己的政绩和抱负,这与历代须眉帝王封中岳的规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就是在这一年(696年),武则天下诏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以表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听着常松木津津乐道的介绍,我们对嵩山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嵩山,天地之中;嵩山,世界非遗;难怪先祖卢仝当年在这里隐居。
从常松木家出来,我们驱车沿登封环城高速到东站下车,又行至三公里左右,来到卢仝当年曾经到过的清微宫和八龙潭进行考察,少室山清澈崖下的清微宫是登封市大金店地区西北部的道教遗址之一,名字虽然“清微”,却因为唐谏议大夫李渤曾经隐居于此,而李渤又是我国唐宋时期四大书院之一—江西白鹿洞书院的创始人。所以在历史长河中扮演过一段相当抢眼的角色。常松木介绍说卢仝当年也曾在此逗留,遗憾的是,这里除了每天有熙熙攘攘的香客前来叩头祭拜,一点也找不到与卢仝有关的遗迹。
八龙潭据说从唐朝的时候就是一个名胜景区了,武则天还曾“到此一游”呢。八龙潭,传说是龙王、龙母的第八个龙子在此居住而得名的。这里山高峻奇,多悬崖绝壁,岩石裸露,岩层纹理分布清晰可辨,断裂、隆起等地质现象随处可见。嵩山地质公园,此处可见一斑。这里,峡谷幽深,多飞瀑深潭,纵横两道峡谷中分布着大小瀑布、石潭几十个。 水流大时左冲右突形成的大小石槽、石坎、石窝很多。这里的每一个瀑潭都是整块的岩石被瀑水常年冲刷而成的,潭底石面光滑如砥。有一个被水流冲刷的口小肚大的深潭,据说,水面面积50平方米左右,深约5米,潭水幽绿,水面几乎没有结冰,这个潭隐在崖谷罅隙里,避风保温。我们小心踩在上面光光的石面上探头观望,疑是八龙藏身之神潭,生怕被龙吸下潭去,忽觉阴森恐怖,急急散去,不敢作过多停留。常松木告诉我们如果有幸登上山峰向峡谷里望去,髙峡峭壁,长谷蜿蜒,潭瀑相间,水声潺潺。如在冬季,那一个个冰瀑凝潭,如天上遗落下来的一串明珠,闪烁着晶莹美丽的光芒,也诉说着天上人间的神奇传说,把这里变成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这里如画的美景引得不少文人骚客来此游玩并留下了赞美之诗词。明代诗人高出有诗赞曰:“空门漠漠白云还,云外春潭镜例山”。又有诗曰:“百丈悬崖立天中,蛟龙瀑水钻石空。飞天瀑布览彩虹,过龙何来击鼓声”。有词《鹧鸪天—登登封八龙潭》曰:“寂寂青山溪水潺,李桃竟艳野花繁。银河飞瀑滂天落,曲泄龙潭润八湾。天道远,布雄关。群鳌无奈望苍天,登天一线山神佑,美苑珍藏数万年。”据传,唐代诗人卢仝也曾到过这个地方。
我们驱车沿环城路返回市区,已经是晚上八点左右了,常松木领我们到一个叫“大禹山庄”的农家小院就餐,农家小院坐落在半山坡上,院内院外已被顾客挤得满满的,真可谓是生意兴隆,常松木特意为我们带来了具有登封特色的《轩得很》家乡酒招待我们,常主任侃侃而谈,所谓《轩得很》是登封土话,意为好得很,是由山楂酿制而成,我们边吃边聊,而后,把我们送到下榻的宾馆。
第二天一早,常松木陪我们一起在宾馆餐厅吃了早餐,常松木告诉我们,井湾村有一家谱石碑,他在下乡路过井湾村时发现的,可能是职业原因,就随手拍照下来,听说是卢家族谱,我们当然很感兴趣,吃完早餐,我们驾车直奔井湾,沿高速到唐庄站下车,又走了几公里便道就到了井湾,我们径直来到朱西居民组,该居民组的房子是顺沟而建,门前有一水泥路贯通家家户户,水泥路不算宽敞。常松木告诉我们,石碑就放在路边,我们往返找了几个来回,也没有找到,此时,常主任显得有点尴尬,他解释说,真的前几天我亲自拍下的照片呀 ,
怎么回事呢?我们打听到一个村民,才知道确实有一个家谱石碑,是由好心人怕受损,把石碑翻过来放的。我们马上找到了那位村民,经打听,他也是卢家人,顿时我们有了几份亲切感,他介绍说,此家谱碑是清朝时间留下来的,他们和新密、巩义等卢家为一支,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过来的。天下卢姓是一家,那位卢氏族人和我们交谈之余,又拿来他们的家谱给我们看,当时我们把家谱和石碑拍了照,互留了联系方式就离开了。
接着我们要去的就是启母阙和嵩阳书院了,我们没有走原路返回,这些都是常主任有意安排的,在车上常松木又给我们介绍了卢崖瀑布、卢店等与卢姓有关的地名和名人轶事。
启母阙位于登封市城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万岁峰下,为汉代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北190米有一处开裂巨石,即“启母石”。据《淮南子》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启,故后世流传有“闻鼓饷夫”的故事。汉武帝游嵩山时,为此石建庙,今庙已不存。东汉延光三年(124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建神道阙,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名开母庙、开母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