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母阙结构与太室阙同。西阙现存高3.17米,东阙现存高3.18米,阙间距6.8米。西阙阙基为两层长方石板,下层石板较大而薄。阙身用长方石块垂直垒砌在阙基上,共7层,总高2.75米,每层用石2~3块。最上层的石块雕作斗形,上承托阙顶,下呈斜角与阙身垄相连。阙顶残毁过甚,残存部分在阙身上部东侧,雕作四阿顶。顶的上部雕瓦垄、垂脊,四周雕柿蒂纹瓦当和板瓦,下部刻仿木椽子。阙顶正脊已毁。

阙上有两方阙铭,皆在西阙北面。一方为启母阙铭,一方为堂溪典嵩高庙请雨铭。启母庙阙铭,篆书,内容分两部分,前12行为题名,满行7字;后24行为四言颂辞和仿楚辞体裁的赋,满行12字。阙铭的前一部分,回顾中国古代一次触目惊心的特大洪水,鲧因用堵的方法进行治理失败而丧生;禹吸取教训改用疏通河道排洪泄水的方法,终于成功。赞颂因为征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可贵精神,以及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秦王朝的统一,禹和他的事迹逐渐埋没无闻的经过。后一部分着重叙述汉王朝的圣德广布天下,在这里兴祠庙祭祀神明,上天的灵应显示了种种瑞兆,风调雨顺护佑了百姓,为此立阙刻铭,使光辉业绩传之干秋万代。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书院位于登封嵩山南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山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为读书胜地。书院内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有五进院落组成。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留言,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嵩阳书院历朝并置有学田,以充书院费用。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关于将军柏树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该树从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二将军柏比大将军柏大得多,为什么被封为“第二”呢?这里有个“先入为主”的传说,动人的传说,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泼墨挥毫,赋诗赞颂,更留给人们以启示。

(将军柏图片)

巍巍将军柏,给嵩阳书院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浓郁的感染。嵩山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就是古代大学。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在我国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

从嵩阳书院出来,已到正午时分,我们在书院附近一家东北饭馆吃了便饭。常松木因为下午另有活动,他给我们联系了中岳庙一个姓廖的道长,他说廖道长师从中国道协副会长龙门派黄至杰道长门下,现栖居嵩山中岳庙修行,任职河南道教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下午2点,我们三人如约来到中岳庙前。这里适逢农历三月十五中岳庙会,四方香客云集于此虔诚膜拜,祈福的钟声、汽车的喇叭声和商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熙熙攘攘的人群、玲琅满目的商品使得中岳庙热闹非凡。 廖道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站在我们面前的廖道长果真是知识渊博,满腹经纶。可能因为有共同语言的缘故吧,我们很快就和廖道长热乎气来,廖道长做我们的向导,边走边聊。廖道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首先从道教文化说起,他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1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与儒教,佛教一起均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道教的基本特点就是它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适应.道教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身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道教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是一种多神信仰的宗教,各路大小神仙不计其数.道教认为高山深洞都是神仙修炼和居住的地方.所以天下名山几乎都被道教列为洞天福地. 中岳庙是道教的第六小洞天---.

中岳庙位于登封市区东六公里处,面对玉案山,背依黄盖峰,东有牧子岗,西有望朝岭,整个庙宇建在一片坦缓的山坡上,层层推进.中轴两侧对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雄伟,深邃,博大,气势磅礴的艺术特色.中岳庙是我国建筑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道教庙宇之一,它包含了太室阙以及嵩山黄盖峰上的中岳行宫,主体建筑从“名山第一坊”到后面的御书楼,全长1.3华里,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400多间,共七进十一层建筑.被称为“中州祠宇之冠”.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已经有了祭祀太室山的场所,但规模较小,一直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下令增设太室祠,中岳庙才具备了发展的基础,北魏时期,中岳庙的地址迁移了三次,到了唐朝,因为皇帝和道教创始人李耳同姓,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唐朝的皇帝大力推崇道教,中岳庙在这个大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武则天来嵩山封禅之后,封中岳神为“天中王”,之后又加封为“天中皇帝”,使中岳庙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到了宋朝时期,因为都城开封离这儿比较近,赵匡胤曾下令按照开封皇宫的建筑形式,对中岳庙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整修,元明之后,中岳庙的发展受当时形势所限几乎停止不前,到清朝以后,乾隆皇帝曾下令按照北京故宫的建筑形式,对中岳庙进行重修,所以现在的中岳庙被称做“小故宫”,不管是单个建筑还是整

体布局,都明显保留有故宫的特色。

廖道长对中岳庙的每一个景点了如指掌,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廖道长绘声绘色的讲解,我们认认真真的听,恰是在聆听一堂道教文化讲座,让我这个道教文化的门外行受益匪浅。我们不禁感叹,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它们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游人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

为不虚此行,我们临时决定再到少林寺感受一下佛教文化。少林寺虽然不止一次的到过,但这次去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驾车约走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就到了少林寺。

(少林寺图片)

已经十多年没有到过这里了,如今的少林寺外观大变样,高大宏伟汉白玉牌楼、功能齐全的游客服务中心、宽敞便利的景区停车场等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旅游环境。

少林寺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声誉显赫的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位于登封市西12公里处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风景区的主要核心景区之一。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至此,少林被称为“禅宗祖庭”。唐初,少林寺志坚、昙宗等十三棍僧,在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立下汉马功劳,得到了李唐统治者的赞誉和封赏。在此期间,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极快,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少林功夫也从此美名远扬。明代达到鼎盛。民国时期,军阀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千年基业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少林寺雄风重振,特别是1982年一部《少林寺》电影,使少林寺、少林功夫风靡世界,成为河南乃至世界的一个顶级旅游产品。
少林寺自建寺以来,禅、武、医举世闻名,经久不衰,沉积了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曾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中原旅游明珠,华夏旅游胜地。

因为下午要赶回去,在少林寺我们没有久留,粗略的转了一圈就匆匆离开了。登封之行,感受颇深。回望登封,宁静中蕴含着无穷的希望与活力。登封人对文化的钟爱与关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与执着,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们不仅为此所震撼,更被登封所体现出来的“傲立群雄、沧桑厚重、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和“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民族精神所感动...

 中岳嵩山,还有许多秀丽奇峻的景色,等待人们去感受、去体味,而登封,还有更多深奥厚重的文化等待人们去了解、去感悟。

  一个全新的登封,一个热情的登封,一个发展的登封,如一个激情飞扬的少年,又如一个慈祥睿智的老人,给人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与嵩山文化有关的故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