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岳庙,道长为我当导游
撰文/姚景强
道长廖理金在中岳庙神道留影
《嵩山天封宫题名》曰:“元和四年三月二十六日,与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仝,自洛中至少室,谒李徵君渤。樊次玉泉寺,疾作归。明日,遂与李、卢、道士韦濛、僧荣,并少室而东,抵众寺,上太室中峰,宿封禅坛下石室。遂自龙泉寺钓龙潭水,遇雷。明日,观启母石。入此观,与道士赵玄遇,乃归。闰月三日,国子博士韩愈题。”我作为热心卢仝文化的研究者,读了韩愈题写的这段文字,立刻产生了一种职业的敏感:济源唐代诗人、茶仙卢仝,名扬中外,文献资料则记载了了,何不到少室山去走一趟!
少室山位于登封市境内,是中岳嵩山的组成部分。2015年乙未三月,我便相约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的卢广韶、卢乃礼两位副秘书长,一同前往登封。因事先有约,登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常松木同志接待了我们。在常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用了一天多的时间,沿着韩愈、卢仝等人当年的足迹,进行了实地考察。第二天午餐时,当谈到卢仝的《七碗茶歌》中“六碗通仙灵”和“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时,常主任说:“这就是卢仝诗歌中所体现的道教文化,即把饮茶上升到精神世界之仙境!”稍事片刻,他似乎不容商量、坚定地说:“卢仝有很多诗歌,体现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我建议你们到登封的中岳庙去看看,那里和你们的王屋山一样,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虽说我们同行的三人,早在十几年前也都曾到过登封,游过少林寺,看过中岳庙,但毕竟时间已久,记忆模糊了。没等我们表态,常主任便接着说道:“下午,我有一份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的资料,需要校对付印,不能陪同你们了,但是,我跟中岳庙的廖道长、也就是廖理金道长,是好朋友。我现在就给他打电话。这一回,我让他给你们当导游,这可是一般人所享受不到的礼遇。”
据常主任讲,廖理金,出生于河南省社旗县,师从中国道协副会长、龙门派黄至杰道长门下,现栖居嵩山中岳庙修行,并任河南道教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他自幼道根深种,宿业性命之学,自1980年起开始研修道学、医学等,探究歧黄精微,剖析黄帝经论,潜心医道,至今已三十余年。1996年,他医学专科四年期满毕业,负笈云游,问道求法,幸遇真师点化。受梅自强先师道法真传,为黄元吉第五代传人,赐名贤心;又为许旌阳净明道第十一代传人,派名玄神。2006年丙戌之岁,复获仙感灵应,因缘具足,出家于嵩山中岳庙内,礼黄至杰主持为度师,列为全真龙门第二十二代。
下午2点,我们三人如约来到中岳庙前。那天,正逢农历三月十五中岳庙会,前来赶庙会的人们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本来我给廖道长打电话在山门前相见,同行的广韶、乃礼二君,出于礼节,却要坚持到中岳庙入口处去等。入口处把门的是一老二少三位道人。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们建议我们就在这里等待。大约十几分钟过去了,廖道长打来电话说,他在山门前没找到我们。也许是在人群中走叉了路,当我告诉他现在的具体位置后,他说他马上就到。片刻,把门的那位长者向我指了指说:“道长来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一位身材魁梧、穿着道服的道人,脸上挂满汗珠,正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从山门急匆匆地向入口处走来。我急忙迎上去,握着廖道长的手作了自我介绍。接着,他挥手示意,带我们进庙参观。
廖道长边走边向我们介绍中岳庙的概况。他说:“中岳庙坐北朝南,东毗牧子岗,西邻望朝岭,面对玉案山,背靠黄盖峰。其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他用手指了指眼前的中华门,接着说,“自中华门起,沿中轴线自南而北,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直至最后面的御书楼,共十一进,长达一点三华里,共有楼、阁、宫、殿、亭、台、廊等各种建筑四百余间,面积十万余平方米。”穿过崇圣门,其西侧有一个碑亭。驻足亭前,方知该碑乃清代石碑。奇怪的是,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正当我们迷惑不解的时候,廖道长问我:“你到过华山吗?”没等我回答,他又抢先向我解释说,“华山有一通武则天‘无字碑’,我们这通碑,也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我欣慰地点了点头:“哦,原来是这样。”
廖道长说话总是面带笑容,并且在热情奔放中又显得幽默。经过化三门时,他似乎深感自豪地说:“在中岳庙待久了,你会觉得,这里无处不景,无景不典。”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说,中岳庙到处都是景点,并且每个景点都有典故。他说:“就说这化三门吧,本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但它却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化三门之北的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故又名“将军门”。同时,它也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说话间,我们走进了中岳大殿。此殿乃中岳庙最为宏伟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顶式建筑,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玺彩画。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廖道长指着盘龙藻井说:“这叫盘龙居井心。盘龙口中系有宝珠,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你瞧,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开工。因此,当地人又呼之为‘老龙盘窝’”。说到藻井,他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他说:“相传在修建中岳庙时,来了一个衣衫褴缕的木匠老头,领工的很看不起他,怕做坏了材料,只给他一个柏树根疙瘩,叫他去锛。老头天天锛锛砍砍,谁也没理会他做的什么。数日后,他笑眯眯地对领工说:‘做好了,你看中不中?’工匠头心想:一个柏木疙瘩能做个啥,有什么看头!准是这老头不想在这里干了,不过看看也没啥,就跟着老头去了。远远看去,柏树疙瘩依然复存。走到跟前,工匠头用脚一踢,“哗啦”一声,柏树疙瘩变成了一个盘龙藻井,装在大殿上正合适,他忙回头找那个老头,不见踪影。后来人们说这是鲁班显圣,巧造了盘龙藻井。”讲完盘龙藻井的故事,廖道长似乎意犹未尽,他说,“你们看,这个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最能体现道教和皇家‘九五之尊’的实物例证。同时,更能说明中岳庙的皇家地位。”
说到中岳庙的皇家地位,他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汉武帝与中岳庙的故事。他说:“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发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事先策划好的。但晚年好大喜功、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并把山下之百亩地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从此,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说到这里,他似乎又想起了什么。他说:“刚才路过峻极门,还有一通碑忘了给你们讲。它的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可以说,此碑全国仅此一通。”接着,他又带领我们参观了寝宫和御书楼。因有廖道长陪同讲解,所到之处,游客们都向我们投以羡慕的目光。
参观结束时,我们向廖道长提出了到济源王屋山一游的邀请。他欣然接受,并说:“王屋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在唐代,还是全国道教活动的中心。司马承祯提出的全国‘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王屋山居‘十大洞天’之首,中岳嵩山是‘三十六小洞天’中排第六的。”我们被他渊博的知识深深地折服了。
“不虚此行。”告别了廖道长,走出了中岳庙,我从内心深处发出由衷的感慨!